|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沒有三缺一的無奈,手機上的麻將親友圈,隨時隨刻想打就打,百人大親友圈,專人管理,跑包包賠加不上微信就加QQ675434346如果添加頻繁就換一個
詩箋相贈中,我們相約百年
認識云后,有一次邀請她到我的單位坐坐,她帶了個同伴
宿舍很簡單,卻也整潔,一盆蘭草,一臺電腦,一盞臺燈,一張床…幾個人沒有太多的話語,我打開電腦音箱,放了盤cd,是屬于很淡的音樂
那天,我沒有對視過她的眼神,我不知道我如何對視
我怕她如水的眼神、溫柔的雙唇,還有那襲飄逸的長發(fā)驚動了我麻木已久的魂靈
心惶惶的跳動,思緒也在惶惶的飄搖,我只如在春風(fēng)里飛揚的燕子,沐浴著春天的溫暖陽光和輕盈風(fēng)兒
思之本人,仍舊行走在這一進程,往往的指示本人去改掉少許壞的缺點,如邇來不少光陰,收支于各飯館,大行浪費濫用、也滋長了口腹之欲,這實不是好的兆頭,一副象牙筷子便可看出此后將一山河沒落,而我本人仍舊如許沉淪,未來又會沒落到何種水平呢,實不敢再想下來,以是刻意此后不管何人何事,也不去飯館了,大概少去了
要改掉此漏習(xí),如有惡友重復(fù)盛請,寧肯絕交也不許使之連接這種陋習(xí)了
想想此刻幾何人仍舊吃不上飯以至于歐洲仍舊吃著泥糕干,內(nèi)心則特殊之內(nèi)疚!
更讓我出盡心風(fēng)頭的是,班主任當著校長大人,也就是我父親的面,大肆將我褒揚了一陣,我的自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成功的喜悅讓我這個才十五歲的小男孩,享受到了人生幸福和快樂!我像變了個人似的,由原來的得過且過,成了大忙人
“他靜靜的在等待自己的末日
世界上的人都在等待未來,有誰在等待自己的十字架呢?”然而顧城在等待,他也要用極端強迫別人等待
這也是精美的中文的等待
一天的黃昏,我來到學(xué)校的書店,用四天的飯錢買了顧城的遺作《英兒》,不為自己,也不為別人,只為一種無法舍棄的文字
然后就是眼淚
眼淚是我的老師李新宇流下的
宋遂良先生到學(xué)校參加一個學(xué)術(shù)會議,系里邀請他給學(xué)生們作報告,李新宇是我們的系主任,全場陪同,提到1993年的文壇,宋先生就提到顧城,然后轉(zhuǎn)過臉:“你們的李新宇老師就是先鋒詩歌的吹鼓手,請他說幾句吧
”李老師慢慢的拿過話筒,只輕輕說了幾句:“我和顧城是很好的朋友,他死后,我一句話也沒有寫
”然后是沉默,我看見他的眼淚從眼角輕輕地流了下來,潤濕了那叢茂盛的大胡子
后來,在圖書館的一本雜志上,我看到了他的文章《人性是如何喪失的》,其中有這樣幾句:“在我的有限視野內(nèi),最早對此表達認識的是詩人顧城
二十多年前,他來到重慶的紅衛(wèi)兵墓地,面對躺在墳?zāi)估锏耐藢懴铝诉@樣的詩句:‘你們的手指/依然潔凈/只翻開過課本和英雄故事/也許出于一個共同的習(xí)慣/在最后一頁/你們畫下了自己’;‘他們留下的口號/你們并沒有忘/也許正是這聲音/喚來了死亡”
他看到了教育對一代人的悲劇所起的作用”
帶著些許的憂傷情緒,我選擇了一個人的日常行走
國慶節(jié),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上一屆的老鄉(xiāng)一個禮物,使我稍稍具有了活力,我那時喜歡把飯盆卡在自行車的后座上,一邊吹著流行的口哨,一邊到教工食堂買九毛錢一份的帶肉排骨
校園里滿是法國梧桐,我在依舊蒼翠的綠茵的遮蓋下漫步,然后閱讀宣傳欄里的每一張海報
因為海報,我認識了張元勛
張元勛是我系的教授
我聽的第一場報告是關(guān)于賈平凹的《廢都》
張教授講的時候在一個下午,中文系的五樓放像室,我不知道會有那么多人,本系的
外系的,還有一些年輕的教師
第一次,我知道作家也會被人罵,賈平凹也不例外,教授那天慷激昂,稱賈平凹為“黃土高原上的土包子”,還挑出許多常識性的錯誤
我開始迷惑一種選擇,我們中文系的讀書,原來就是讀出批判、讀出憤怒的么?后來,我才知道他是一個瀟灑不拘的人,他曾在中文樓前的法國梧桐樹下罵街,也趁我們在學(xué)生會干活時說要抬走那些放工具的架子,他的“紅雨商店”已經(jīng)開業(yè),正缺貨架,嚇得我們好幾天不敢開門,在走廊里寫字畫畫出宣傳板
2000年,在工作三年之后,我在《中華文摘》讀到了張教授的長文:《北大往事與林昭之死》,副標題是《最知情者的回憶》
詩人死亡,詩人重生,文字獲罪,文字生情,這就是命運的邏輯,也是1993年我感受最深的邏輯
當張教授騎著三輪摩托,帶著命運最不可承受重負時嫁給他的夫人為“紅雨綜合商店”進貨時,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昔日的滄桑,也看不到《九歌十辨》中凝重的文字,只有現(xiàn)實生活的豁達與瀟灑,玩世與反抗
所有的挽歌與獻詞都奉獻給天堂,就像意大利的丹儂雪烏,我們也不會忘記追尋人間的天堂
《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后,我1993年的筆記上就多了幾行“如果你愛他,就拿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地獄”的話,世界是一個無窮的誘惑,我們則在誘惑的邊緣消遣、徘徊
《廢都》來了,《白鹿原》來了,《浮城》來了,《故鄉(xiāng)天下黃花》來了,賈平凹、陳忠實、梁曉聲、劉震云紛紛以自己的姿態(tài)不厭其煩的解讀一個個城市和鄉(xiāng)村,不斷地把我們的心靈從一個漩渦引向另一個漩渦,于是,我們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
1993年的冬天,我們的大型學(xué)生刊物《風(fēng)景》改版再生,領(lǐng)頭者是一個91級叫沈瑤琴的人
張稔穰教授題寫了刊名,劉新生書記聯(lián)系了印刷
一個很有份量的欄目叫《寫在盛筵邊上》,全是89級嗶業(yè)生的贈言,一個因為時代而變得有些特殊的年級在我們中文系的歷史上書寫了新的一頁,那一年考取研究生和雙學(xué)位的數(shù)量破天荒的到了30多個
在那里面,我知道了車曉蕙、丁國強,并通過他們的筆知道了蕭夏林、王開嶺
那一年的精神盛筵很壯觀,物質(zhì)的盛筵卻很冷清,為了掙回印刷費,我們不得不冒著寒風(fēng),在中文系樓前和學(xué)校的二門等候同道的支持
現(xiàn)在廈門集美大學(xué)的楊廣敏老師給我們出了廣告的創(chuàng)意,并且以自己獨特的啟功體書寫:“書只賣兩元,兩份排骨錢,飯只飽半天,書可讀百年
”后來,在系里的慶功會上,楊老師給我們講述了《風(fēng)景》創(chuàng)辦的艱辛歷程,那晚,我們喝上了飯店正宗的排骨湯,它們有著和學(xué)校食堂不一樣的味道
從夏到秋,從秋到冬,那一年我們流行著爬山、郊游、聯(lián)誼,流行著李澤厚、弗洛伊德、搖滾與跳舞,,我進行著家教、閱讀、生日與夢想
舊的衣衫漸漸退去,勞動后的褐色皮膚也慢慢變白,有些人開始說普通話,有些人開始各種的聚會,有些人開始寫詩,有些人開始戀愛,有些人開始出入于閱覽室、圖書館,找尋思想者的足跡
我們是文學(xué)理論老師所介紹的“熵”,是一滴墨水滴入水中,漸漸的墨水變淡,水變濃,漸漸的沒有了墨,也沒有了水,只有再也無法分辨的融合
農(nóng)歷的11月初3,我的19歲生日,好友一人湊了十塊錢,進行一個前所未有的生日慶祝,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吃蛋糕、吹蠟燭,聽歌聲,我很感動
那天晚上,我們喝了有生以來最多的一次酒,他們用嘔吐來表達對我的祝福,我也哭了,眼淚連著啤酒
然后,我們經(jīng)歷了進大學(xué)后的第一次大型考試,半個月的時間,其實只考兩門
寒假回家,鄉(xiāng)人們都很親切,我的臉上浮著牽強的笑容,第一次,我感到了一種陌生